李友刚是安义县退役军人,也是一名红色基因传承者。脱下军装24年来,他始终铭记入伍时指导员的教诲——“军人的使命,不在于穿多久军装,而在于能否用一生守护信仰”。为此,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132名老兵组成的志愿服务队,走遍安义县11个乡镇(处)的136个村、社区,做了三件事:为老兵点亮尊崇,为英烈延续血脉,为城市注入军魂。
“一场生日会”:让尊崇从口号变成心跳的温度
在安义县潦河两岸,老百姓都知道有支“尊崇先锋巡逻队”。每天清晨6点,12名老兵准时集结,背着10来斤的救生设备巡河。三年来,劝阻野泳者386人次,救起落水者1人。但让李友刚揪心的,是另一组数字——全县独居老兵中68%从未过过生日,60岁以上的老兵70%数十年未收到鲜花。
2023年寒冬,志愿队在走访参战老兵潘玉良时,发现当天竟是他的生日。于是紧急买来蛋糕,当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响起时,这位在朝鲜战场手被打穿都没掉泪的老兵,颤抖着切蛋糕:“这辈子值了!”这个瞬间让李友刚彻夜难眠,他心里暗想,那些用生命换来和平的人,不该被岁月遗忘!
在退役军人事务局支持下,“我为老兵来庆生”活动从此启动。志愿队设计出了“五个一”标准化流程:一场军礼仪式、一次少先队员献花、一碗长寿面、一块“八一”军徽蛋糕、一张全家福。在龙津镇城北村,89岁的老兵朱道宗对着蛋糕上的五角星敬礼:“1953年在朝鲜,炊事班给我煮了碗面,班长说等胜利了补上蛋糕……今天,我等到了!”截至目前,志愿队已举办14场生日会,覆盖全县所有乡镇,为300余名老兵送上祝福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12家企业主动加入“拥军生日联盟”,电器店老板捐赠30台电饭煲,蛋糕店专门研发低糖军徽蛋糕。有位乡镇干部感慨:“以前总觉得尊崇军人是个口号,现在听见老兵们的笑声,才知道政策有了温度。”
“16张画像”:让英烈从历史走进现实的牵挂
虽然在安义县双拥文化长廊,有面300多名立功老兵的荣誉墙。但在战争年代很多烈士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,他们的父母至死都记不清儿子模样。2022年,志愿队启动“三个一”英烈守护行动:替烈士看一次爹娘、为烈士画一幅肖像、带烈属走一遍军营。
记得第一次到抗美援朝烈士杨德胜家,80余岁的烈属袁菊莲攥着泛黄的《烈士证明书》说:“儿子17岁参军,走前用木炭在墙上画了个人影,说等打完仗给我画张像……”志愿队联系到南职大美院老师,根据遗物中的模糊轮廓,历时两个月复原画像。当画像送到老人手中时,她贴着照片呢喃:“儿啊,妈等到你了……”
三年间,志愿队累计完成16幅烈士画像,走访烈属家庭40余户,修复烈士遗物36件。在鼎湖镇,志愿队组织老兵与少先队员共同擦拭烈士墓碑;在长埠镇,带着烈属参观新时代军营,当看到现代化装备时,烈属李大爷含泪说:“我儿要是看到今天部队的强盛,该多欣慰!”
更让人震撼的是,红色记忆正在激活基层治理。在乔乐乡,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潘玉良每月给村民讲红色故事。他用布满弹痕的手指着军功章:“当年在朝鲜,战友牺牲前让我把勋章带回家乡。现在我把故事讲给娃娃们听,就是在完成战友的嘱托!”如今全县17个村、社区自发成立“老兵故事会”,累计开展宣讲200余场,把烈士陵园、双拥文化长廊变成红色课堂。
“56200积分”:让奉献从个体燃烧成燎原之火
2019年,志愿队在全市首创“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积分制”,把救险、调解、宣讲等20类服务量化赋分,1积分=1元公益等价物。令人惊喜的是,这个“小积分”撬动了“大文明”:老兵老张用劝阻野泳的500积分换了电风扇;参战老兵刘叔用宣讲红色故事的300积分给孙子换了书包;更有23家企业推出“积分优惠”,超市对高积分老兵永久九五折。
60岁的老兵李建国连续58天义务值守,积分累计到1800分却不肯兑换,“这是咱老兵的‘军功章’,比啥都珍贵!”截至目前,全县志愿服务总积分达56200分,兑换物资价值5.6万元,但更宝贵的是,志愿队让奉献者被看见、让善良可视化、让热血能传承。
今年,志愿队升级推出“红色能量站”——积分不仅能换物资,还能兑换技能培训、创业指导。小王退伍不久后,用300积分参加电商培训,如今把安义铝材卖到全国;退役军人老陈用积分申请低息贷款,开办的“老兵食堂”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餐食……当奉献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,红色基因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有人问李友刚:做这些事图什么?他的回答是——
图的是90岁老兵切蛋糕时颤抖的军礼;
图的是烈属抚摸画像时滚落的泪水;
图的是留守儿童喊出“李爸爸”时的信赖;
图的是巡逻队救起孩子后,岸边响起的掌声!
有一年的清明节,志愿队在烈士陵园组织“穿越时空的对话”。一位中学生给烈士写信:“您走时满身风雪,我来时手握鲜花。您没看完的盛世,我们替您守护!”这封信让李友刚热泪盈眶,红色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老兵手上的老茧、积分册上的数字、画像里的微笑,是无数平凡人用生命点亮星火的接力!